新闻资讯

“七一”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丨那山,那人,那片幸福果

新华社贵阳7月17日电 题:那山,那人,那片幸福果

新华社记者刘晶瑶、梁文雅、潘德鑫

1985年出生的张凌,最怕冰凌。

年初,一场冰雹,打掉挂了果的猕猴桃。山里长大的张凌,头一回望着大山犯愁。他担忧的,不是自家一亩三分地,而是乡亲们的致富路。

张凌所在的箐口村,地属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。大山深处,村民的经济来源,一度只有种地和外出务工两条路。20世纪80年代,村里还流传着“箐口生得毒,吃水当吃肉。男人不在家,女人坐起哭”。

连绵层叠的大山,几乎拦住了所有人生活的“下一站”,贫困成了休止符。

想致富,哪有门路?

15年前,在猫场镇,大学生还很稀罕。张凌考上了大学,好消息却让父母犯了愁,卖了耕地的老黄牛,家里也没凑齐学费。

3元、5元、10元……乡亲们愣是捐出一张张毛票,帮他走出了大山。一位老奶奶,拿出一张皱巴巴的10元钱,放到张凌手上,说了句话,让他永远难忘:“这点钱不够你的学费,等你长大了,回来帮一下我们。”

大学毕业后,张凌当过保安、求职时睡过大街,辗转于多个城市闯荡。2014年,张凌在贵阳创业成功,买了车、买了房,妻子也是大学生。

走通了大城市的路,为啥还要回到穷山沟?“因为山里还没路!”张凌的回答斩钉截铁。2014年底,张凌开着小轿车回乡,猫场镇还是那条泥巴路,车子陷进泥里,最后全靠村里的小伙儿,才用绳子把车拉进村。

张凌走进村小,看到校园还是那么破旧。180多名小学生,多是留守儿童。二年级和四年级,孩子都挤在一个屋。张凌给学校捐了5万元,建了篮球架,翻新了操场,给每个学生发了新书包。校领导说的一句话,却让张凌陷入深思,“给孩子捐钱,是献了爱心,但不解决根本问题”。

学习是为了走出大山,也是为了回报大山。拔穷根,不能靠把钱送到人手上,更要把乡亲们领上致富路——张凌“回家了”。2017年3月,村两委换届,张凌当选村主任。从此,箐口村有了“有知识、懂管理、会经营”的带路人。

山坳坳,怎么变“绿色银行”?张凌想到了“甜蜜”的事业。猫场镇的土壤呈弱酸性,正好适合种猕猴桃。他左右动员,乡亲们还是将信将疑:“种苞谷,养大牛多好,猕猴桃能当饭吃?”张凌决定,先种给乡亲们看。关系好的亲友,他逐个上门,最终发动32户,种下270亩猕猴桃。

海拔高、温差大,猕猴桃的口味特别好,一路销往北京、上海。看到真金白银的回报,村里的叔叔伯伯都愿意跟着张凌干。几年时间,荒芜的山头,种满经济果林,猕猴桃种了1800多亩,还有李子2200亩、茶叶800亩和樱桃500亩;中华蜂在林间飞舞,“甜蜜事业”也起来了。

“猕猴桃好,也怕大山深。”张凌借鉴创业时的经验,以“箐口”为谐音注册了“沁口”商标。箐口村的绿色产品,有了“身份证”。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2014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1.2万元。

在张凌的带领下,几年光景,穷旮旯有了大变化,2019年年底箐口村整村脱贫。当年11月,张凌获共青团中央、农业农村部授予的第十一届“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”荣誉称号。

2018年,张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他心里,合格的共产党员,要“摸着良心、出于公心、不忘初心”。他在村里办起“脱贫攻坚讲习所”“农民夜校”。经济脱了贫,思想更要脱贫。农业致富经在村里落地生根,党的好政策更要及时宣讲。

作为村党支部书记,张凌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“七一”重要讲话精神。望着面貌一新的箐口村,他下定决心要以讲话精神为指导,把绿水青山保护得更好。今年底,张凌计划给猕猴桃果林装上防雹网,保护幸福果不再受冰凌侵扰。

除了张凌,回到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。扎根乌蒙、反哺家乡,勤劳肯干的人终能让幸福“飞”进来、传下去。 【编辑:田博群】

  • 内蒙古全面推行林长制 设林长30895人
  • 国际体育组织全力支持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
  • 王文:中国外交有充分自信,西方给的“帽子”不必介怀丨两会·世界观
  • 党员干部进社区,要多些让群众暖心的“脚步声”
  • 杭州: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已达75%以上
  • 身处湖北的南京女教师:爬上房顶开“空中课堂”
  • 吉林长春:统筹解决疫情防控期间医疗保障问题
  • 官方通报北京顺义潮白河大桥火情:桥体受损,未发现人员伤亡
  • 柬埔寨暹粒市政供水扩建项目竣工启用 中国企业参建
  • 守护“夕阳红”:江苏为万名高龄独居老人发放智能手环
  • 平均8对夫妇就有1对生育困难 亟需立法保护女性生育力
  • 江苏拿出子女就学照顾等“福利包” 助“白衣战士”安心“杀毒”
  • 白云山旗下药企被通报,此前被多地“拉黑”,对业绩影响几何?
  •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再推荐中国资产:看好中国提供的多元化机遇
  •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32例 其中本土病例4例
  • 关键词: